1963年毛主席接见国务院领导,认出一人后大喜:我们还有些关系哩

“东方欲晓,莫道君行早,踏遍青山人未老,风景这边独好……”

每当有人在方老将军的面前念起毛主席这首《清平乐——会昌》时,方老将军总是抬起头骄傲地向四周“炫耀”:“嘿嘿,这首诗是毛主席写给我的,写的就是我的部队”。

晚年时期的方强老将军,每每追忆当年追随毛主席的光辉岁月时,那些峥嵘往事总是让其心驰神往,原本浑浊的眼神中时刻迸发出不一样的“光彩 ”。

毛主席的恩情,更是让方强终生难忘,哪怕是晚年病危时期,病榻上的他依旧会时常念叨这份恩情。

方强原名“方鳌轩”, 出生于湖南省的一个小山村,其祖辈皆是农民,家境颇为贫寒,仅上过四年的小学便外出务工补贴家用。

1925年13岁的方强毅然加入革命,次年入团,第二年入党,可以说方老将军见证了我党的发展全过程,是绝对的元老。

年轻时期的他,同每一位年轻人一样,热血、爱国,浑身有股子使不完的力气,总是奋斗在一线,1931年中华苏维埃政府成立,他因出色表现,被组织任命为中央政府警卫营政委。

而要知道,那一年才仅有19岁。这样的一个干才,加上又在领导人身边干活,自然很容易引起中央的关注,毛主席便是其中之一。

1933年的一天,时任中央政府警卫营政委的方强,在前线战斗中负伤,不得已退出战场,被护士送往后方的战地医院。

当赶到战地医院的时候,院长傅连暲撕开纱布看见伤口的时候,不由得眉头紧锁。

只见枪伤直接贯穿身体,伤口紧挨着心脏,虽然经过紧急抢救,伤口已经止血,但是伤口已然感染,脓血遍布整个伤口,随时都有生命危险,

一时间,经验老到的傅连暲也是无从下手,要知道战地医院的配置远不及普通的医院,只能做一些小型止血工作,为此傅连暲想到了一个非大毅力者不能胜任的办法。

为了消除感染,清理伤口,在缺少消炎药,止痛药的情况之下,傅连暲只得用铁丝绑着蘸有盐水的纱布,强行塞入他的伤口处,反复如此进行简单的消炎,清创工作。

而战地医院,却只能提供一杯简单少量的鸦片水,以此降低其痛觉。

最终这场惊心动魄的清创工作,在一声声嘶吼中结束,不过对于方强而言清创结束后恢复阶段才是最要命的......

在物资缺少的年代,那个时候吃饱饭都是一种奢望,营养不良更是常态,所以却在缺乏营养的情况,他的伤口久久不能愈合,身体每况愈下,傅连暲对此是无比地着急,但又无能为力。

正是在这个危机背景下,一天中午,医院传来傅连暲的喊叫声:“方政委,有药了,有药了”,只见其端过来一个茶缸杯,杯中赫然是一块块煮好的清炖牛肉。

“傅大夫,这是从哪儿弄来的?”方强一脸不可思议的问道,要知道在这战争年代,正常的米饭供应都是大问题,更何况牛肉呢?

“是毛主席送给你的!”

“毛主席?毛主席住院了?”

“毛主席身体很虚弱。这缸牛肉是老乡送给他补养身子的。听说你的伤情后,他没舍得吃,特意让我捎给你,还让我告诉你:“这是他为你开的‘药方’!”

还未等傅连暲说完,方强已然是潸然泪下,正如同那句俗语“一般男儿有泪不轻弹,只因未到伤心处”。

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内,在中央的帮扶、战友的悉心的照顾下,他的伤口逐渐愈合,而对于毛主席给他“送药”这件事,方强也记了一辈子。当然方强与毛主席间的故事,也不仅只有“送药”这一件事。

1934年随着第五次反围剿行动的展开,由于受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影响,红军接连吃了败仗, 士气一片低迷——时任职红22师政委的方强也不例外。

为鼓舞气势,方强甚至不惜在大会上作出“罪己诏”,但这始终是治标不治本,方强也明白此时22师急需要一场“胜利”鼓舞气势。

就在他一筹莫展之时,毛主席的一通电话,给予了其前所未有的鼓舞。

“22师的伤亡怎么样?战士的情绪怎么样?战斗部署给我讲讲”,在拿过电话后听着毛主席的询问,方强是一刻也不敢怠慢,一五一十地将整个战斗过程做了详细汇报。

“你们打得很好嘛!几个小时敌军才推进那么一点,你们是新军有这样的成绩已经很不错了,战斗是慢慢来的,不能急于一时,不能被困难吓着”

“那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战略去应对敌人的包围呢?”方强问出了目前最为紧迫,同时也是关乎到生死的大问题。

“想想前几次反“围剿”,我们要组织地方,开展游击战,不要正面对抗,要灵活,部队之间要互相帮忙”。

毛主席此话一出,方强瞬间明白了,内心不由的放松下来,这种局势,不就是跟前几次反“围剿”一样吗?

只要复刻前几次反“围剿”,进行游走,牵制作战,这么所有的问题都将会迎刃而解。而经过数月的战斗,战况真如同毛主席所设想的那般,慢慢明朗起来,天平逐渐向红军倾斜。

这种胜利倾斜的局面,也似乎再一次印证了毛主席的战略:兵民是胜利之本,人民群众才是胜负的决定性条件。从此时开始,方强也对毛主席愈发敬佩。

建国后,方强一直在海军领域发光发热。

但随着工作的推进,以及时代的变迁,1954年时任海军副司令的方强逐渐明白:身居要职需不但要过硬的素质还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,所以他主动找上中央,申请前往苏联提升自己,毕竟苏联海军是当时最强大的存在之一。

也正因此,方强竟错过了后来授衔仪式,直到1956年2月份他才在苏联列宁格勒获得中将军衔,在学成归国后,他开始担任解放军海军军事学院院长,1963年又担任国务院中共第六机械工业部部长。

在这些期间,因为工作、留学等因素,很少能见到毛主席。

1963年,中央领导在中南海接见国务院各部委领导。在此过程中,毛主席一眼就在人群中看到故人方强的身影,之后快步走到他面前说道:“你也来了,我们还有些关系哩,有些年头没见面了。”

方强受宠若惊,他握着毛主席的手,连连向毛主席问好:“托主席的福,我现在一切都好。”

“一切安好就行,有时间到我那里坐坐嘛!”说完毛主席看了看在场人员,也没有多说什么只能摆摆手,继续向其他人问好。

1976年9月9日,毛主席病逝的消息迅速传遍全国,方强得知此消息后,眼泪悄然划过脸颊,无比哀伤,退休之后的方强,依旧无比地怀念毛主席。

在闲暇时间里,方强总是将毛主席的著作拿出来读一读,那首毛主席为方强部队所著的《清平乐——会昌》,更是成为他最为喜爱的诗。

每每读起来,都让其再次回想到当初为新中国奋斗的历程,虽然艰苦,但也有诸多难得的回忆......